重温 | 关于无性恋,你或许应该知道这些

CW小管家 CW未命名色彩 2021-10-30 21:00
图片

这里是CW未命名色彩。

作者 |  颜

编辑 |  贤者 南风

图源 |  网络

制作 |  小王


编者按:

长久以来,“无性恋”的概念遭到怀疑和误解,许多人将其与“性冷淡”、“禁欲”和“独身主义”等概念混为一谈,这对无性恋者的身份认同构成了挑战。今天,抓着“无性恋觉醒周”的尾巴,我们回顾原载于2018年3月24至25日的一组科普文章,了解无性恋者与其他群体的区别,讨论无性恋的理解和研究困境,思考无性恋概念建构对于社群与社会发展的意义。


在生活中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将人生一大乐事——“性”,视为白开水,索然无味;视为生活非必需品,可有可无……他们将上帝给的礼物——“性”弃之一隅,被他人视为“非正常人类”。其他人不理解他们的感受,甚至不相信他们的存在。而“他们”就是本文的主角——无性恋者


图片


1

“无性恋”概念

对无性恋的定义,直到现在也是存在争议的。首先,无性恋不是不恋爱的意思。无性恋被分为以下四种:有异性浪漫情节的无性恋者;有同性浪漫情节的无性恋者;有双性浪漫情节的无性恋者;无浪漫情节的无性恋者。除了最后一种类型的无性恋者外,其他无性恋者都是会谈恋爱的。在研究中,研究者会通过四种情况对“无性恋者”进行定义:缺乏性行为;较少感觉到性吸引、性冲动;对“无性恋者”的自我身份认同;或者同时存在上述两种及以上情况的人。 但是在生活中,对“无性恋者”的定义通常是:缺少或没有性冲动、性欲望的人。这个定义十分模糊,以至于人们常常把它与其他几个相似的概念弄混,下面就带大家区分一下这些概念:


1.1无性恋和性冷淡

事实上,“性冷淡”(机能减退的性欲障碍,HSDD)是一种疾病,而“性冷淡”和“无性恋”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很多无性恋者把自己当作“性冷淡”患者接受治疗。区分这两个概念,是很有必要的。

 

性冷淡患者是指长期或经常出现缺乏性幻想和性欲望的人。与这种状态相伴的,还有对性的压力、恐惧和痛苦。仅凭定义,两者十分相像,但是从成因来看则有着明显不同。性冷淡分为两种情况:可能是生理上激素水平失调、器官发育不良等;也可能是心理上受到过猥亵、长期不愉快或惨痛的性经历等的刺激。无性恋的成因中确实可能有心理因素的存在,但是在实际研究中发现,只有很小部分的无性恋者(10%)经历过不愉快的性经历或者对性有压力。并且很多无性恋者是能够感受到性欲望、性快感甚至是可以享受性行为的。不过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感受不是指向任何一种群体的(例如同性恋者的这种感受通常会指向同性),无性恋者不会把这些感受和任何人建立联系,换而言之。对他们来说这些感受只是正常的人体器官受到刺激后出现的生理反应,和对方是谁没有关系,不会因为我喜欢你所以想和你做爱。但性冷淡患者是可以感受到性吸引和性冲动的(所谓的“我想上你”的感觉),但是他们对性爱这种行为本身没有欲望,或者是厌恶,又或者是性快感不足、缺乏性高潮。总的来说,性冷淡是由外在原因引起的,而且这种情况在医学上是可以轻易改变的。但是无性恋是一种性取向,是难以改变的。


1.2无性恋和禁欲

禁欲者指的是能感受到性欲望和性冲动但是没有性行为的人。有很多情况可能导致禁欲,例如宗教、社会环境等。禁欲是一种选择,也可以说是一种自制行为,任何人都可以选择让自己禁欲,但是无性恋者是不能自己选择是否克制对性的欲望的。不过没有欲望不代表不能接受亲密关系对象的性请求,无性恋并不等于无性行为。


1.3无性恋和独身主义

独身主义事实上也是一种自我选择,或者说像是一种信仰。独身主义者喜欢独自生活,不和家人、伴侣生活在一起。他们追求自由,坚持不婚,但是他们不将性“拒之门外”。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有性冲动、性欲望,他们只是选择了独自生活这种生活方式而已。


无性恋不是一种生理疾病,无性恋者也是正常人。当你发现身边有人对“性”不感兴趣时,不要惊讶也不要怀疑,更不必建议Ta寻求医学上的治疗,但是你可以提醒Ta,让Ta重新认识自己。

 

无性恋者需要正视自己的身份,也需要别人的尊重。正确区分无性恋与其他个人选择或疾病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人的自我认同和处理社会关系,进而健康地生活。

 

初步认识了无性恋群体以后,我们将对“无性恋概念的建构”展开讨论。


2

无性恋的研究困境

无性恋已经被纳入当今性学研究的范围。

 

部分性学研究者发现缺少或不具备性欲望或者性冲动的人存在时,他们更希望证明这些人是因为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变成这样的,因为无性恋已经对“性存在主义”(认为性是天然存在的,其存在早于社会生活和社会机构)甚至是人类进化规律形成了挑战。人们不敢相信正常人也可能没有性欲,所以无性恋者在很多时候被当作病人或者非正常人对待。但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无性恋真的被证明是生理原因造成的,那现在的“无性恋”概念的建构是否还有意义?


3

理解难题

无性恋者在社会上的处境是尴尬且艰难的。首先,无性恋者在社会上是很难被理解的。他们不被社会承认,不被家人接受。很多人对无性恋者的身份提出质疑,有研究者提出:“(无性恋者)不是没有性冲动和性欲望,而是他们自己没选择去感受与‘使用’。”在传统性观念和传统性话语体系的影响下,人们将无性恋者视为病人和不正常的人。也有研究者说到,只要性被视作人生命/身份的一部分,那无性恋者相比其他性少数群体更难得到承认。无性恋者不像其他性少数群体那样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他们更大的难处在于不被相信和理解。如今,在LGBTQ群体被大众逐渐认识和接受的环境下,无性恋者对仍会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怀疑,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


图片


4

社群发展

同时,无性恋社群的发展因为缺少有力的理论支持,发展极其缓慢。事实上,关于无性恋这一概念的争论还在继续,尚未得出一个明确的结果。但对于无性恋群体来说,要被当作普通人,过正常的生活,他们需要建构一个概念去保护自己,去获得理解。


AVEN网站是一个无性恋社群网站,它就像是无性恋话语建构的核心,很多有关无性恋的定义,尤其是身份认同方面的,都是由这个网站归纳整理得出。许多无性恋者也是通过AVEN的介绍,对自己的性取向有了新的了解。通过AVEN,越来越多的无性恋者了解到相关知识,有了共同话语和共同感受,无性恋群体也在不断壮大。在无性恋概念被建构起来以后,无性恋者在不被理解与接受时,可以在AVEN找到认同与归属感,分享遇到的类似的难题;在因为自己对性行为的拒绝而导致性生活不和谐时,他们可以在无性恋这一话语体系的引导下找到更能理解他们的伴侣;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无性恋者的身份时,很多人能够从自我怀疑中释怀。有无性恋者接受采访时说道:“我总是认为自己不对劲儿,我认真考虑过自己是否有精神障碍,因为我不能理解人们性冲动的那种感受。但是当我了解到‘无性恋’这一概念时,我意识到我也是完整和正常的,从此对自己有了自信。”总而言之,无性恋概念的建构让很多无性恋者过上了更加正常的生活。


图片

The Asexual Visibility and Education Network 

www.asexuality.org


5

社会意义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无性恋概念的建构也是有意义的。首先,它挑战了传统话语体系。在进化规律中,性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作幸福的源泉。而“无性恋”就像是对“强制的性取向区分(compulsory sexuality)”和“标准的性取向分类”(sex-normativity)的抗议,因为它违背了所谓的“进化规律”。这种建构并不只是一种无端“抗议”,它更象征了社会中少数群体的抗争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除此之外,无性恋概念的建构也有利于拓展人类的研究,让人类认识到性多样性的存在,LGBTQ并不是性的所有情况。这种概念建构给人类发现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线索。同时,它也强有力地打破了“性”和“无性”的界线。


6

总结

现在LGBTQ群体已经逐渐被接纳,而LGBTQ话语建构以及社群发展确实是值得无性恋群体借鉴的。随着对无性恋研究的深入,有关无性恋的疑问也最终会得到解答。但是在此之前,相信无性恋的存在并试着理解他们才是对他们真正的尊重。


图片



你订阅Newsletter了吗?

第二期Newsletter已于10.24晚上发出,已订阅但未收到邮件的朋友们请手动将[email protected]添加为联系人


本期限定内容:《翻译 | 全球同性婚姻现状一览》


为了防止失联,请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CW的Newsletter。为了避免CW的来信被无情扔进垃圾箱,建议使用网易邮箱

图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